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35期 > 正文
编号:11989807
深静脉置管术后感染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2月15日 魏雪莲
第1页

    参见附件(3698KB,3页)。

     3 讨论

    深静脉置管术后感染的发生机制可能:①皮肤表面的微生物:皮肤表面滋生的致病菌能够通过导管和表皮组织间的空间及经皮隧道移动,最终进入血管内,引起菌血症。②通过被感染的导管接头腔内感染。③静脉输液的感染。④由远处感染灶引起的血源性种植于血管内导管[1]。

    本文首先对深静脉置管术后感染的相关情况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血糖水平、低蛋白血症、恶性肿瘤、换药频率、深静脉置管留置时间是该类患者出现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子,Exp(B)分别为1201、18908、27804、2084、29611、36568、4893和2629,而其他观察指标对术后感染的发生没有明显影响(P>005)。

    上述统计结果中的独立危险因子可以分为可控因素和非可控因素,我们重点讨论可控因素(血糖水平、低蛋白血症、换药频率、深静脉留置时间)。多元回归结果提示糖尿病和血糖水平是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我们进一步分析了糖尿病患者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的血糖水平(1046±276)mmol/L,(760±165)mmol/L,t=4218P<0001),组间存在统计学极显著性差异。提示积极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可以降低感染发生率。

    本文结果提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的低蛋白血症情况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χ2=13868,P<0001),提示积极纠正低蛋白血症可能降低感染发生率。

    从表1可以得出结论换药频率不同,感染的发生率不同(χ2=49335,P<0001)。三种换药频率哪种是最适合的呢?我们对三种换药频率的感染发生率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每日换药的感染发生率为58%(17/291),而每两天换药的感染发生率为153%(17/111),两组间存在统计学极显著性差异(χ2=9314,P<001);每3 d换药的感染发生率为60%(9/15),与每两天换药的感染发生率比较组间存在统计学极显著性差异(χ2=16111,P<01);上述统计结果提示,深静脉置管后的换药频率应以每日换药一次为宜。

    本文结果显示组间深静脉置管留置时间有极显著性差异(1137±256),(681±259),t=10967,P<0001),是一个重要的减少术后感染的可控因素,从未感染组深静脉留置时间统计结果看,深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不宜超过10 d。

    深静脉置管留置位置在单因素分析时显示组间显著性差异(χ2=59792,P<0001),股静脉置管似乎更容易感染,但多元回归后未能证实深静脉置管留置位置与感染发生相关,与文献报道不同[2],进一步扩大样本有可能显示两者间相关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698KB,3页)